厌食症就是不想吃饭、讨厌吃饭?很多人一直都误解了

来源: 科普中国-科学辟谣  发布时间:2025-10-24

流言

“厌食症就是讨厌吃饭、不想吃饭。”

提到厌食症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,那些看到食物没有食欲的一类人,“厌食”就是讨厌吃饭,不想吃饭。

流言分析:这是一种常见误区。


其实,厌食症患者厌的不是“食”,而是“胖”。他们往往并不讨厌食物,甚至渴望、喜欢研究美食,但自己却一口也不敢吃。真正让他们害怕的,是食物背后的“热量”和可能增加的体重。厌食症是一种由对体重和身材的极度焦虑引发的心理疾病,并非单纯“不想吃”。长期节食和营养不良会带来严重健康风险,理解、支持和及时就医,才是帮助他们的关键。

很多人认为,有厌食症的人就是讨厌食物,所以吃不下饭;也有人觉得他们不过是因为挑食、“矫情”,等饿急了自然就会吃。这些看似常识的理解,其实就像把抑郁症简单归结为“心情不好”一样——太片面,也太危险。


厌食症是什么?

神经性厌食症(厌食症),是以剧烈限制摄食、体重明显减轻以致危及生命为特征,并伴有肥胖恐惧及体像障碍的心理疾病。[1]

事实上,厌食症患者并不是不想吃。恰恰相反,他们内心渴望进食,甚至喜欢研究烹饪,为家人做大餐,但自己却一口都不吃。这不是因为不爱美食,而是他们极度害怕变胖,恐惧的是食物背后的热量,和可能增加的体重,实际上是被恐惧和控制欲支配。

它不仅让人对食物产生恐惧,更会在身体、心理和行为上造成一连串连锁反应。我们来看一看,厌食症都有哪些症状表现。

生理表现:体重低于正常水平,月经紊乱或闭经,营养不良导致睡眠障碍、眩晕、无力等,严重的会有便秘、腹胀、低血压等心血管疾病。

心理表现:极度焦虑和恐惧体重的增加,产生体像障碍,无论多瘦都觉得自己太胖,拒绝承认自己体重低的严重性,且常伴有情绪低落、易怒等情绪。

行为表现:极端限制进食,计算进食的卡路里,喜欢研究食谱,但做出美食是给他人吃,自己不吃,强迫自己进行高强度运动,回避聚餐等涉及食物的社交活动。

厌食症不是自控力太强或追求完美的结果,它往往由多重因素共同造成。

生物原因:遗传方面,有相关家族史的人,患病风险更高;神经学方面,与食欲、情绪和奖励机制相关的神经递质失衡,也是增加患病的风险因素。

心理原因:完美主义、强迫人格、低自尊等人格特质,是患病的风险因素。此外厌食症也常作为并发症,与焦虑症、抑郁症和人格障碍同时存在。

环境原因: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、认知情绪调节与童年虐待有相关性[2]。另外,家庭关系紧张,对体重有严格要求的职业压力、学业压力、创伤生活事件、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也是患病的影响因素。



得了厌食症该怎么办?

厌食症的治疗并不容易,因为患者往往缺乏求治动机。一些人经常觉得“我没病,我只是想更健康一点”。

因此,多学科团队(包括精神科医生、心理治疗师、营养师、内科医生)的合作治疗至关重要。

心理治疗,是治疗厌食症的主要疗法。常见的有针对青少年患者适用家庭疗法,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调整不良认知。

营养疗法,是治疗厌食症的重要疗法。其目标是通过再摄食增加体重,缓解患者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[1],维持正常生命体征。

药物治疗,是治疗厌食症的重要辅助手段。因为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厌食症本身,主要是调节抑郁、焦虑情绪的药物和恢复躯体机能的药物。

我们在帮助厌食症患者时,首先要理解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,不应简单地归因于挑食或矫情。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可以从下面 4 个方面来支持他们:

心理支持:在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的沟通过程中,尽量以第一人称表达,比如“我很关心你”,避免用第二人称,“你好瘦,你吃太少了”,语言中表达的是关心,而不是责怪,尤其不要评论他们的胖瘦,容易引起他们的体重焦虑。

陪伴支持:让他们感受到,无论多难都有人陪伴着,在生活中的陪伴过程中,耐心倾听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。康复的过程是漫长的,我们要持续提供支持,家人的积极参与和家庭互动模式的改变也很有帮助。也可以陪着他们一起做与食物无关的事情,如散步、看电影等,带着他们寻找生活中除了体重以外的新乐趣。

自我照顾:我们在支持患者的时候,自己也非常消耗心力,因此,要及时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,保持身心健康,才能更好地支持到患者。同时也需要明白,我们无法替代他们进行康复的过程,康复的主体是患者本身。

积极就医:仅仅陪伴和支持很难帮助患者的情况下,温和地提出就医建议。比如,可以是为了调整焦虑而就医,不是厌食症,也可以陪伴他们一同就医,这样患者更容易接受。

总之,厌食症的康复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理解、陪伴与专业帮助,能成为他们走出阴霾的灯塔,给他们的内心积累力量。让我们一起,用更多的理解取代误解,让“好好吃饭”不再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。

照“谣”镜

这类谣言的特征在于将复杂的心理生理疾病简单归约为行为表象。它们习惯以直观行为替代专业认知,这类简化不仅掩盖了患者需要专业治疗的本质,更无形中强化了大众的一些错误认知,最终加剧对患者的污名化和延误治疗时机。

参考文献

[1]郭怀珠,郑瑞茂.神经性厌食症发病机理与治疗进展[J].生理科学进展,2020,51(6):401-407.DOI:10.3969/j.issn.0559-7765.2020.06.001.

[2]孙丰英,徐程程,翟凯.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、认知情绪调节与童年虐待的关系探究[J].中国医学创新,2021,18(33):181-184.DOI:10.3969/j.issn.1674-4985.2021.33.044.

策划制作

作者丨樊亚奇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心理治疗师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

审核丨宋崇升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



版权与免责声明
【1】本网站凡注明“学会秘书处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,并注明“来源:四川省金属学会”。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【2】本网站凡注明“来源:XXX(非学会秘书处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作品内容仅供参考,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。

关闭
二维码

关注学会
微信公众号

二维码

访问学会
手机版